陳寅恪名字及“恪”字輩的由來
陳寅?。?890—1969),江西修水縣人。清雍正末年,陳寅恪的六世祖陳鯤池從福建上杭縣來蘇鄉(xiāng)中都村遷南昌府義寧州(1913年分為修水、銅鼓兩縣)泰鄉(xiāng)七都竹塅村。
一百多年后,遷入義寧州的懷遠人(修水、銅鼓客家人的特殊稱謂) 開始聯(lián)宗建祠修譜。咸豐元年(1851)恩科鄉(xiāng)試,陳文鳳和陳寶箴(陳寅恪祖父)中舉。懷遠陳姓歡欣鼓舞,借此喜慶,敦促陳文鳳、陳寶箴編纂“合修宗譜”(通譜)。因受太平軍戰(zhàn)事影響,延宕至同治二年秋季將通譜修成。
同治通譜在義寧州懷遠陳姓族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它理清了過去一百多年來各支自定的混亂世次。在此基礎上,陳文鳳、陳寶箴制定了“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鳳飛占遠耀,振彩復西江”的行輩派號。規(guī)定從開基祖下延到二十一世,一律按通譜派號取名,廢止以前各支自定的私派。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為了使“三恪封虞后”的新派號順利推行,陳寶箴家族將二十一世已成年子弟的原名都改成“三”字。如陳寶箴從侄“陳成塾”時已三十歲,仍按新譜派改名“三略”,陳寶箴長子陳三立時已十一歲,已按私派取名“成牧”,亦改名“三立”,可見陳寶箴作為宗族核心人物推行通譜派號決心之大。
“三恪封虞后”典出我國古代的一項禮制。古代新王朝為鞏固統(tǒng)治,對前朝貴胄后裔賜予封地,以示尊禮。周武王得天下后,封舜帝之后媯滿于河南東部、安徽西部一帶,建立陳國,其子孫遂以國為姓。因此,“三恪封虞后”概括了陳姓受姓的尊榮和陳姓的史源,也蘊含著“恪”字的音、形、義。明焦竑 《焦氏筆乘·古字有通用假借》條:“‘以備三恪’,恪當讀如客,恪、客古通用”。清吳大澂 (愙齋)《古籀匯編》 卷十據(jù)周朝的愙鼎考證:“愙(?。睘椤翱汀弊值漠愇?,三恪即三客,即以客禮相待夏、商、周三代子孫之意。
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五月十七日寅時,陳寶箴的六孫在長沙降生。因生在寅年寅時,故名寅恪?!耙弊钟泄Ь粗x,長輩按名與字對文互義的習俗,取字彥恭(未用)。陳寶箴有八個孫子:老大衡?。◣熢⒗隙?、老三同亮殤、老四覃?。ㄚ旆颍?、老五隆恪(彥和)、老六寅?。◤┕В⒗掀叻姐?(彥通)、老八登恪 (彥上)。(據(jù)修水懷遠懷遠陳姓民國九年五修譜)。
在老家修水縣,懷遠陳姓自通譜派號頒行后,著錄在宗譜上的恪字輩有 960余人(如果加上銅鼓縣,還不止此數(shù)),其中陳寶箴家族的恪字輩有60人。在這近千人的恪字輩中,曾有六個“陳寅恪”。今恪字輩用“恪”字取名者尚有百余人。 (據(jù)修水懷遠懷遠陳姓民國三十二年六修譜)。
“文革”以后,民間已不時興按譜派取名。陳文鳳、陳寶箴制定的二十輩派號到“良”字輩后基本歇絕。因此,“三恪封虞后”五輩派號的通行,就成為這個客家宗族從幾十個分散家族構建凝聚為一個大族、望族的歷史記憶。陳寅恪兄弟作為“恪”字輩的翹楚,他們的名字已成為這個宗族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其名字的讀音也與這個宗族所在地有著地域文化上的淵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