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說,一個國家有著怎樣的未來,必首先決定于全體國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國家抱持一種怎樣的態(tài)度。愛國的話題,本不該成為討論對象,但近些年在網(wǎng)絡中卻出現(xiàn)了雜音。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有著世界獨一無二的社會、文化、歷史"遺傳基因",我們有著數(shù)千年抵御侵略的共同"民族記憶",需要審慎的思考。
從現(xiàn)實來看,否定愛國主義的錯誤觀念曾導致嚴重后果,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一戰(zhàn)以后,鑒于空前慘重的傷亡,法國小說家尚·喬諾在二戰(zhàn)爆發(fā)前說:如果德國入侵法國,他"寧可成為一個活著的德國人,也不愿意成為一個死去的法國人"。法國知識界、媒體界所大力宣揚的"愛國主義有害論"否定了法國反抗侵略的正義性,瓦解了法國政府、軍隊、大眾的抵抗意志。結果,納粹德國短時期內(nèi)迫使法國投降;曾極力鼓吹"愛國主義有害論"的法國全國教師工會主席喬治·拉皮埃爾死在了德國集中營里……國家不值得愛,推導出的必然,是"國家不值得保衛(wèi)"!
從歷史上看,國家并不是個人自由權利的壓制者。恰恰相反,正是國家使個體得以生存。把國家和個人完全對立起來是典型的缺乏歷史知識的表現(xiàn)。國家和人類一樣,是進化的產(chǎn)物。在面對自然、敵人和社會三大挑戰(zhàn)時,組織起來共同應對,提高個體的生存幾率,是國家最初誕生的意義。換句話說,國家是為保護個體而誕生的。在漫長的人類演化史里,凡是沒能從部落形態(tài)進一步形成國家的族群要么消失要么停滯,而組成了國家的民族往往延綿長久。愛國主義正是伴隨著人類的進步、國家的誕生出現(xiàn)的。對國家的熱愛激勵著人們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奮斗拼搏。愛國主義是天然的正義,是高尚的情感。國家不值得愛,是歷史認知的倒退!
愛國主義是一種責任,是對自己以及同胞的責任。因為任何個體的生存、幸福和安全都離不開組成這個國家的其他同胞,人們所愛的不是什么抽象的國家,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同胞。同胞們彼此扶助才能抵御自然和外族的挑戰(zhàn),所謂國家只是這個共同體的名稱而已。
弘揚愛國主義并不等于要求人們放棄批評國家的權利。但這種批評和不負責任的"逢中必反"式的批評有天壤之別--前者是愛國,而后者是害國。
到底怎樣理性愛國?那就是把我們的民族精神顯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民族主義精神應該體現(xiàn)在熱愛自己的同胞、團結友愛、誠信待人、敬崗愛業(yè)等等方面。真正的愛國也首先應該體現(xiàn)在愛國民、愛自己的同胞上,而不是愛某個空洞的國家理想或者宏大概念;真正的愛國也應該是誠信待人;真正的愛國也應該是勤奮學習、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的愛國也應該是律己、有公德意識。愛國不是一種口號,而是一種行動,甚至是一種細微的個人行為。
胡適看來,一個人也好,一個國家也好,最緊要的是自救,每個人爭自己的自由,就是爭國家的自由。所以,每個人做好自己,也成就了國家。熊培云講,現(xiàn)在有些媒體也失去了理性,對極端民族主義思潮采取一種曖昧甚至慫恿的態(tài)度,無異于在發(fā)"未來的國難財"。因此,是促進人類和解,共享文明成果,還是煽動極端民族情緒,發(fā)"未來的國難財",著實需要愛國者們的認真對待。
任何時代都會有自身的局限,正是因為看到時代有不足,個身處其中的人才有機會大有可為。近兩百年來,幾代中國人不畏艱難困苦,努力建設一個夢想中的現(xiàn)代國家,就在于實現(xiàn)公民與國家相愛的憲政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