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感情,樸實、真摯、深沉、天然,她似命運共同體、價值共同體、發(fā)展共同體、幸福共同體,一頭連著母校,一頭連著校友。
百廿校慶為母校與校友尋找到了一個共情與共鳴的支點。她讓校友角色變化,由看客變?yōu)閯?chuàng)造者;她讓母校凝聚校友之心,汲滿力量再出發(fā)。校友辦校慶,校慶為校友。貫穿其中的,就是一個“情”字。
素描:“金秋之約”姍姍而來公元2018年2月4日,-4℃至5℃,西風1級,輕寒料峭。但冷意阻止不了立春的盎然,這天華中農大發(fā)布校慶一號公告,向全球校友發(fā)出回家的“金秋之約”。
從此,以二十四節(jié)氣為時間軸的系列迎校友活動有如一枚枚風鈴,搖響了游子回家團聚的曼妙音符。
雨水時節(jié),一封來自家的祝福送到校友手中,他們紛紛響應?!拔∥『蹀r務學堂,濟濟乎華農學子,耕讀百廿,薪火相傳,國以農本,母校尤盛。祝福雙甲子!”89級農學校友昌華敏寫下真情贈語。
春暖花開之際,學校開始與校友頻繁“走親戚”。在廣西楊翔,校領導高翅、姚江林與校友施亮等在亞計山上憑欄臨風,商討人才與科研、服務與交流;在枝江白云邊,校領導周承早到制曲車間、釀造車間、包裝和原漿倉庫邀請校友金秋回家;植科院胡立勇教授、謝甲濤教授遠赴上海、江蘇造訪校友,與羅利軍教授暢談母校情懷。
同樣在這個春天里,學校開始以校友為中心精心籌備高品質的學術文化活動。因為追求學術品貌、育人品性、文化品位,所有部門和學院廣泛動員了起來;因為不愿辜負校友期望,每個細節(jié)都絲絲入扣;因為對校友的平等尊重,每項活動必須涵育校友情愫。
禮尚往來,校友紛紛開始“回娘家”“找組織”。
———春分剛過,上海迎來了“華食會”———一群充滿熱情和夢想的人在一起,共抒校友情誼?!爸x媽媽”謝筆鈞老師是凝聚校友的核心,在酒店大廳、在報告廳、在自助餐廳,總能看到一大群人與“謝媽媽”拉家常、聊過往,爭相合影。
———春天里,浙江獅景會校友帶著拳拳之心,愿意為學校捐獻一批花種,醞釀120畝五色花田的爛漫。此時,他們成了校慶的主人翁,考察地貌、研究土壤、設計場景、選擇品種、技術指導、培育澆灌……在他們的努力下,一批象征華農品質的花卉適時綻放。校慶期間,這里成了校友們爭相留影的最佳背景。
———信息學院C314會議室,26位校友返校參加了一場跨越20年的交流,2000級校友余雷說:“校園變化太大,真想和現(xiàn)在的學弟學妹們一起‘刷南湖’!”
———獅山資環(huán)會、巴基斯坦校友會等18個校友分會相繼成立運行,各地校友會開始籌備校慶工作。5月27日,各地校友攜愛回家,校友會第九次代表大會在學校舉行,一聲聲問候、一句句祝福、一份份獻禮,體現(xiàn)了深深的師生情誼。校友們共話未來,期望一個愉悅和諧、校友狂歡、人盡開顏的百廿華誕。
也正是在這次聚會上,“校友之家”開啟,校旗傳遞在全球進行。從此,校旗開始經沿全世界40個校友集聚地,傳遞“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的校訓精神。
6月21日,悉尼,色彩斑斕的歌劇院前,校友們延展校旗,齊聲祝福;6月30日,德國無憂宮前空曠寂靜,“華中農業(yè)大學120周歲生日快樂”的回音在古跡中間穿梭;9月3日,西藏,湛藍天空下布達拉宮格外雄偉,一聲聲“扎西德勒”穿過4000公里送向華農;9月17日,塔克拉瑪干,大漠孤煙,華農校友喊出的“戍邊衛(wèi)國”響徹蒼穹。
10月2日,當巨幅校旗再現(xiàn)西體育館南北看臺時,校友們沸騰了,他們吶喊、高呼,校友“不止”說:“校旗回歸,宏大感動,深深華農情!”校友劉丹丹說:“校旗回歸的畫面太震撼了!”
128天,全球的校旗傳遞點燃了校友的愛校情緒,華農“薪火”也真正傳遍了天下。
一頭在收拾行囊準備回家,一頭在收拾屋子等待游子回家,這幅素描明快而情深。
色譜:校友團聚濃墨重彩母校就像吸鐵石,校友就像小鐵釘,這種強大“場力”,驅動校友回家。
9月30日,一輛小車緩緩駛過學院路,沿丹桂路上獅子山,在主樓停下。在這座地標建筑下,一位88歲的老校友緩緩下車,來到了他相思一甲子的校園———而在這之前,他從福建趕赴武漢,已經坐了近8個小時的火車。他就是李運帷,1950級植保專業(yè)校友,他對母校的記憶,還停留在50年代的“寶積庵”。耄耋老人難以抑制心中的興奮,參觀完稻草人、120花田、“三田”試驗地,他感慨:“華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真美!”
當晚,一場遲到20年的團聚在傅廷棟院士家里在上演。一群年屆八旬的銀發(fā)老人圍坐在傅廷棟身邊,暢談當年的大學記憶,感慨時光如斯流逝。相隔幾十年,“宏玲”“董小鬼”“文基”……大家之間的稱呼依然親切。傅廷棟院士全程始終面帶慈祥微笑,會意處,他脫掉鞋子,以最閑適愜意的狀態(tài)分享著同學們的喜悅。組織者劉克華說,趁百廿校慶團聚,“不見面不行,這可能是最后一次了”,聞此,老校友們輕輕擦拭著眼淚。
10月2日晚上,正當“校慶之夜”如火如荼進行時,學生記者編輯室突然“闖進”一位熟悉的面孔———學通社攝影記者梁喻。今年6月剛畢業(yè)的他,下午從羊城晚報總部趕回武漢,又馬不停蹄地趕回學校,走進校門已過19點,來不及吃飯,他立馬趕到獅子山廣場,投入“校慶之夜”的緊張拍攝之中。作為離開學校只有3個多月的“新校友”,一切都那么自然流暢。已過凌晨,他把圖片導出來,對同學們說:“圓夢了,離校越遠、思念越強烈,內心告訴我,一定不能錯過120年校慶盛典!”
露天演唱會,舞臺專門為校友而設,星辰下、桂香里,校友是絕對主角。24年前,一曲《不愿你哭》響徹獅山,如今,這首曲子連同她的創(chuàng)作團隊———EM樂隊骨干再次亮相露天演唱會,深情的歌詞、變換的觀眾、不變的情誼,同喜慶的節(jié)日氛圍一道,訴說著校友的深情。當晚,已經流了三次眼淚的校友袁玎玎為EM團隊留下了她的第四次眼淚,“坐在主樓前廣場,看EM樂隊的現(xiàn)場演出,飄著熟悉的桂花香的校園,身邊是同班的同學,感覺仿佛穿越回22年前?!?br> 在校園,處處都是團聚的身影。在獅山綠道,他們邀約一起跑完屬于華農自己的馬拉松;在獅子山廣場華農印象體驗區(qū),他們一起尋覓當年的畢業(yè)照;在“改革開放與華中農大”展覽現(xiàn)場,他們一起拿著當年的搪瓷盅,久久不能放下;在露營帳篷,他們攜家?guī)Э?,感受母校的發(fā)展變化;在懷舊舞會現(xiàn)場,他們約上當年的舞伴,再跳一曲;在“獅子山杯”運動派現(xiàn)場,他們相互擊掌加油,找回當年的運動樂趣……校友的相會,是有溫度有顏色的,他們交織在一起,形成最美的色彩。
寫意:校友情真生生不息校友的情懷是最動人的。
校友趙吉斌說:“最秀莫過于獅子山,最深莫過于華農情,最親莫過于華農人?!?br> 校友史賢明把自己比喻成“獅山的草”,而這棵草,深深根植于“南湖的情”。他動情道:“如果把母校比作一頭雄獅,那么我自己愿為一頭老黃牛,一頭勤讀力耕的牛!”
這些殷殷情思,最后化作愛校榮校的使命與擔當。
自“校慶之家”發(fā)布以來,“微捐”成了華農人愛校的重要紐帶。50050人注冊、7500人參與微捐,共計2742743.21元,數(shù)字和金額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以參與感和代入感為基調的愛校真情。
老校友們的微捐群像,令人動容。校慶前夕的每天早上,從北苑到老年大學的路上,總有成群結隊的白發(fā)蒼髯,他們以支部為單位,相約用現(xiàn)金表達心意。拄著拐杖、彎著腰,用顫抖的手簽著字,這本就足以感化周圍的人,一位退休老人說:“我們是一群在華農學習工作生活了40年、50年、6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華農人。這里既是我們的母校,也是我們的家!”
在植科院,李運帷把自己保存多年、付諸大量心血的論文手稿捐獻給學校;在水產,77級校友為學校捐贈了“鯤鵬展翅”銅雕,以《山海經》為志,祝福母?!按簌i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原湖北省立甲種農業(yè)學校校長宋康益之孫宋易先生為學校捐贈一幅畫作,桃李枝開繁茂,旁白“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79級農經專業(yè)校友李顯剛則把他編著的100本《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實踐研究》捐與學校,向師長們匯報自己的成績……不惟如此,施亮、趙吉斌、羅衛(wèi)國、鄭勛領等一批杰出校友或所在企業(yè)還為學校進行大額捐贈,支撐辦學的力量、感恩母校的培育。校友劉雪生、祝新生從美國越洋而來,向學校捐贈了10萬元人民幣,他們坦言,這些錢對于從事普通教育工作的他們來說是不少的積蓄,但他們又說:“回母校就是‘回娘家’,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這就是對母校的樸實感情?!?br> 飛鴿傳信,以寄相思,古已有之。行政樓307辦公室,一封封校友的信安靜地躺在秋日的陽光里。54屆校友胡廷積在信中回憶母校的情境說,永遠不會忘記畢業(yè)季旋即遭遇大洪水,一片汪洋之中,母校安排他們坐船到孝感,再從孝感乘火車到開封;52屆校友范云六院士深情回顧了學校的110周年校慶的美好時光,她說,彈指一揮間,作為華農的一名老校友,由衷為母校的成就感到無比光榮和自豪。
免費提供展會場地、展位、商務洽談空間、志愿者服務,一切以校友為中心、以服務校友為宗旨的“校友企業(yè)品牌日”10月2日在西運動場舉行。120余校友家企業(yè)在高達7米的篷房中展示自己的企業(yè)產品和文化理念,校友企業(yè)合作、校企產學研合作、產品需求對接在這里慢慢“發(fā)酵”。
正如校友楊超所言:“母校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就是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力量,‘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的共同文化基因,一定會讓我們越來越好!”
很多年過去了,校友把他們領悟的“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的精神又帶回母校,分享給正在浸染這種精神的師弟師妹,這個巧妙的輪回恰似一幅生動的寫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