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記者 陳鈜斌
">
電子報
電子報

新國學 新課堂記徐宏力教授的開放課堂

學生記者 陳鈜斌


  2009年12月22日,下午2:30,圖書館三樓會議室里正進行著一堂特別的課。說特別,是因為這課上的“學生”,除來自各院系的研究生、大學生外,還包括圖書館房運琦副館長、“讀者沙龍”李梅老師、美術學院楊仲全副教授等不少“老師學生”。有同學會問了,咦?課堂怎么搬到了圖書館?
  “不悱不發(fā)”
  徐宏力教授認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中國式教育使學生成為了“傾聽者”,課堂過于沉悶,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得比較充分,但是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得不夠,這學期的最后一課,他決定改變一下方式,與圖書館“讀者沙龍”合作,將哲學系的課向全校開放,讓學生們講,他聽。
  文學院2008級研究生朱尊慶率先發(fā)言,他說:“既然是課堂討論,就得需要一個聚焦點,要不討論容易漫無邊際。”他提出這樣一個論題:當下的“國學熱”,究竟有何深層次的原因?帶給我們哪些啟示?讓大家緊緊圍繞“國學熱”現(xiàn)象展開討論。他率先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國學從冷至熱,是中國人文化自信心重拾的體現(xiàn),當今社會物質(zhì)極大豐富,卻無法掩蓋人內(nèi)心的信仰缺失,需要國學的回歸來滋潤我們的心靈?!彼X得國學熱可以喚起人們對經(jīng)典重讀的興趣。
  話匣一開,大家各抒己見。文學院2007級研究生王朝暉贊成“信仰說”,但她認為這種“熱”需要有度;2007級哲學系薛慧迪同學則認為“國學熱”在某種程度上是媒體宣傳的結(jié)果;2007級哲學系王勇同學分析了80后、90后被“哈日”“哈韓”風暴俘獲心靈的現(xiàn)狀,號召有志向的年輕人共同來傳承“新國學”;法學院2008級楊逸同學聲情并茂、引經(jīng)據(jù)典地將國學提煉出三個主題———“中(中庸)”、“和(和諧)”、“易(周易)”,他充滿激情的發(fā)言引來現(xiàn)場陣陣掌聲……整個討論過程,同學們積極發(fā)言,分享自己的見解,現(xiàn)場碰撞出不少火花。雖說是討論,課堂形式卻異?;顫?,最后在2007級哲學系尚鵬同學飽含深情的朗誦《英魂歸來———紀念國學大師蔡元培》中結(jié)束。
  “教學相長”
  同學們的表現(xiàn),讓徐宏力教授也不得不感嘆年輕人的思維活躍。在討論過程中,他不斷聆聽、記錄,并針對“國學熱”現(xiàn)象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國學從縱向看,最大的特點是‘易’———生生不息;從橫向看,最大特點是‘和’———兼容并包?!彼粺o痛心地指出:“孔子是無家可歸的精神漂泊者,國學在中國大陸的傳承不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也不如臺灣地區(qū)。在這個功利與浮躁的社會里,應該留下讀書的種子,圖書館的‘讀者沙龍’聚集了一批愛讀書的學生,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事情?!?br>  徐教授認為,“新國學永遠朝向明天,青年代表未來。他們對此沒有熱情讓人不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包含著文化的復興,我們這一代只是過渡人物,是文化推手,復興的主力軍是80后、90后,如果他們只喜歡西方文化,找不到東西方的平衡方式,中國的未來就令人擔憂。沒有自己的科技一打就垮,沒有自己的文化不打自垮?!憋@然,通過這堂課,他看到了超越預期的效果,并決定下學期他的《論語》課依舊安排在圖書館三樓會議室,時間還是每周二下午兩點半,把課堂變成自由的開放模式,講授、研討交互進行,定期公布討論題目,讓更多有興趣的師生都能參與進來。
  課后,王朝暉同學發(fā)自肺腑地感嘆:“徐老師把這門課講活了,沒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