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學校復建本科40周年。接到學校讓我參加這個座談會以后,頭腦中一直像過電影一樣,40年的很多瞬間在腦海中徘徊,心情很激動,學校這40年的發(fā)展令人振奮,催人奮進。
我是1973年入學雞西煤校機械制造工藝及設備專業(yè)學習,1975年畢業(yè)留校在機械科(機械學院的前身)任教,經歷了雞西煤校、雞西礦業(yè)學院、黑龍江礦業(yè)學院、黑龍江科技學院、黑龍江科技大學的五次更名變化,參與了學校各個時期的教學和教學管理工作,目睹了學校發(fā)展的每一個過程。下面結合我所經歷,分四個階段談我心目中學校的變化。
第一階段:1978至1987年是本科教學打基礎的10年。
學校復建本科以后,教師的主體都是中專時期的教師。適應本科教學,過好教學關是這個時期的重中之重,這也是打基礎的10年。當時機制教研室不到10名教師,每年招收一個本科班,實驗室的條件很差,但大家有一股勁,力爭做好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年輕老師要助課,出去學習才能給本科生上課。我當時給陳政國院長助課,先后到哈工大、阜新礦業(yè)學院、西北工業(yè)大學學習,并到工廠接觸實踐,反復打磨,1982年才正式登上講臺,記得當時的講稿經過系主任反復修改了好幾遍。因為沒有辦本科的經驗,教研室就借鑒外校的經驗。比如教學計劃制定參照哈工大和阜新礦業(yè)學院。第一屆本科畢業(yè)設計選題參考阜新礦業(yè)學院的畢業(yè)設計題目,畢業(yè)答辯的時候先派兩名教師到阜新礦院參加他們的答辯,回來以后咱們再組織答辯。當時雖然基礎比較差,但是很認真,要求很嚴。比如畢業(yè)設計答辯請的是煤機廠的總工程師、機電廠的總工程師、工具廠的廠長,他們來了以后在這堅持一周的答辯,要求很嚴。記得機制78班有一個叫張麗軍的同學,由于有病住院,她的畢業(yè)設計答辯現場就在學校的醫(yī)院。后期逐漸積累經驗以后,有的教師就開始編教材和開展教學研究。這10年的努力和堅持,使專業(yè)積累了辦本科的經驗,教師打下了堅實的教學基礎,由于嚴格認真,培養(yǎng)的學生水平也很高,房豐洲、葛世榮等優(yōu)秀校友就是典型代表。
第二階段:1988至1997年,是本科教學提高水平的10年。
當時機械系就認識到,大學老師不搞科研是不能提高水平的。鼓勵教師搞科研,教研室開會的時候經常研究交流怎么搞科研。當時機械系搞了很多項目,這些項目現在看來不一定屬于科研范疇,但確實為煤礦生產解決了很多問題,最主要的是通過這些項目鍛煉了隊伍。記得做的項目有七臺河礦務局薄煤層采煤機的改裝、雞西礦務局的反井鉆機的改裝、鶴崗礦務局單體液壓支柱滾壓機床的設計制造、雞西市城市垃圾處理生產線的設計和制造、寶清縣油桶翻新生產線的設計。這些項目中,機制專業(yè)的所有年輕教師都有參與,包括當時房豐洲也參與過。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我們有很多年輕老師一直在現場,一住就是很長時間不回家,從設計、制造到安裝調試都管。記得當時我領幾個人負責反井鉆機的改裝,從改造到安裝都做。給雞西市設計制造城市垃圾處理生產線,當時咱們對垃圾處理設備和工藝都不了解,雞西市環(huán)衛(wèi)局派一個副局長和我去天津環(huán)衛(wèi)設計院學習。通過做這些項目,提高了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的水平,尤其是工程實踐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整體水平上了一個層次。
第三階段:1998至2007年,是拓展辦學空間,上規(guī)模、提高的10年。
學校搬遷到哈爾濱以后,拓展了辦學空間,機械學院也得到了大發(fā)展。師資隊伍得到了補充,困擾多年的教師數量和質量的問題、生源問題得到了緩解,隊伍中碩士博士比例增加。機械學院的本科專業(yè)由復建本科時的2個,增加到5個,每年的招生數量由復建本科時的60人增加到500多人,特別是生源由原來的東三省、內蒙擴大到全國。辦學層次得到了提升,獲得了機械工程一級碩士點,機械工程碩士專業(yè)學位授予權。以五軸加工中心為代表的一批高精設備的購入,使機械專業(yè)實驗室硬件實力和水平有了質的飛躍,某些關鍵設備可以達到省內高校的高水平。和省內乃至國內高校合作交往日益增加,整體實力得到提升,擴大了在國內和省內的影響力。
第四階段:2008至2018年,是碩果累累、上層次上水平的10年。
經過多年的積累,機械學院有了大的發(fā)展,在教學方面:有省重點專業(yè)、國家特色專業(yè)、省重點實驗室、省級精品課、省教學名師、省教學成果獎。今年中國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協(xié)會派專家對我校機械工程專業(yè)進行了考察,說明我們的專業(yè)辦的很好。在科研方面,形成了 “煤巖截割理論研究及采煤機械新型工作機構研制”、 “高速精密加工”、 “3D打印成型技術”、 “大型覆蓋件三維測量”等穩(wěn)定的科研方向和梯隊。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多項,國家重大863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中國煤炭工業(yè)協(xié)會科技進步一等獎,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有黑龍江省領軍人才梯隊。
40年取得的成績、發(fā)展之快令人震驚。學校最大的特點就是敢為人先,不甘落后,勇于創(chuàng)新。實際上復建本科、搬遷哈爾濱、更名大學、爭取特殊需求博士項目、省部共建,這些工作并沒有哪個上級部門讓你這么做,也沒有特殊經費支持學校這么做,完全是學校對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判斷自己做出的理性選擇,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去做,這是一種什么精神,是“自強不息、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的精神。
做為學校的老職工,發(fā)展的親歷者,我為學校取得的成績感到驕傲,為我是科技大學的一員而感到自豪。我相信,在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學校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學校的明天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