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在《目送》中看見生命本來的樣子



拿到《目送》這本深邃、 憂傷、美麗的生死筆記,一個月以來,每個夜晚我總是不忍釋卷,卻又舍不得看完。就像幼時品嘗父親買來的糖果,輕輕舔過之后,用糖紙包起來,然后再慢慢回味。

從《目送》中,我看到了龍應臺對家、國、窮苦人、青年和大自然無與倫比的情懷 ;看到了龍應臺對戰(zhàn)爭、政局、城市的人情冷漠和黨派之爭寒氣逼人的批判 ;看到了龍應臺對父親離世和母親年老的傷痛,對兒子長大離開后的落寞,對兄弟攜手共老的期盼 ; 看到了龍應臺對時間流逝的無言和對生命逝去的釋懷。讀著她生活的細碎和人生的歡喜悲切,仿佛這一切正在我身邊真切發(fā)生著。

《目送》共收錄 73 篇散文,寫父親教她念詩、寫毛筆字,要她朗誦《陳情表》 ,給她講述奶奶的故事 ;寫她帶年老的母親做腳底按摩, 去美容院洗頭, 到菜市場買菜,帶她買老年人營養(yǎng)品,買棉質(zhì)內(nèi)衣 ;寫兒子嫌棄自己羅嗦,在母親節(jié)給她發(fā)了一封“他不喜歡吃魚,母親百般勸阻其吃魚”的典型對話。寫她作為女兒,從小不被要求做家事,但作為母親,她變得很會“有效率”的做菜,后來,獨自生活,又變成了一個不會燒飯做菜的人。寫自己年幼時,早上上學前,常有人催促、叮囑 ;放學回來時,很遠就聽到廚房傳出的鍋鏟碰撞聲,一陣一陣的飯菜香填滿院子; 晚上, 一頂大蚊帳,燈一黑,兄弟姊妹笑鬧踢打,被褥的松軟裹在帳內(nèi),帳外不時有大人的咳嗦聲,走動聲,竊竊私語聲 ;周末上街時,一家四五口人擠在一輛機車上招搖過市。

讀著這些畫面,唯感清風拂過稻田,處處皆是親身經(jīng)歷的人生情景,時時都有我們感同身受的真摯情感。我們看到了一個耐心仁愛的尋常女兒,一個溫柔寬容的尋常母親,一個無憂無慮的尋常孩子,一個充滿了生活瑣碎和甜蜜的尋常家庭。

生命是一條單程路,一旦動身,只能前行。在《 目 送 》中,我們看到,龍應臺對自己成為母親的認知和對自己身為女兒的思索。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 :不必追。 ”

不必追,即便是至親骨肉,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生命軌跡。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不必追, 因為你根本追不上。也許,你可以在父母的垂暮之年,深情地注視,細心地照料。但是,你永遠也無法翻越時間這座大山,抵達父母的青蔥歲月。也許,你可以從孩子初生時一直悉心呵護他到盛壯之年,但你永遠也無法躲過歲月這把刻刀,抵達孩子年邁體弱的暮年。

花開有時,花落有期,時間無言,生命有終。 《目送》中,我最喜歡的是第三部分“漫山遍野茶樹花開” 。十五篇散文,每篇題目下方都有一段電話問詢 : “爸爸,是我。你今天怎么樣?” , “爸爸是我,吃過飯了嗎?” , “爸爸是我,今天好嗎?” , “聽見嗎?聽見我說話嗎?我是你女兒——” 。明明知道越來越糟,卻還要天天問好不好。這些語言,與其說是對即將逝去的爸爸的問候,不如說是對生與死的叩問。

在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讀《目送》 ,讓我心生感激、心存感恩。感激龍應臺用最真摯、最細膩的感情為我們分享她生命中最平凡、最普通卻最動人的經(jīng)歷。感恩龍應臺讓我看見了生命本來的樣子 : “人生本來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場,情再深,義再厚,也是電光石火,青草葉上一點露水,只是,我們心中,有萬分不舍 : 那為你擋風遮雨的人啊,自己是離亂時代的孤兒,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別人。女兒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們只好相信 :蠟燭燒完了,燭光,在我們心里,陪著我們,繼續(xù)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