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神經外科,有人把腦外科手術稱為”刀尖上的芭蕾”,在大腦神經”動刀子”需要高難度的精細功夫。同樣,作為神經外科的帶頭人,在技術提升、科室發(fā)展上”動腦子”也需要高度的研究精神。
定位在省級區(qū)域醫(yī)療中心的重點發(fā)展學科,我院神經外科主任李澤福教授有著自己的”法寶”。“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時機成熟,用于實踐”,他帶領團隊不斷碰撞出”新點子”,發(fā)展著新技術,許多手術的水平一步步跟上全國,走向全國的前列。
成功幫助33歲偏癱小伙重獲”動力”,手術為山東省內首例
渴了端杯水喝,冷了穿件衣服,這些對于我們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可對于偏癱患者卻可望而不可及。端飯碗、系鞋帶、甚至上廁所提褲子,他們都無法自己完成,他們迫切希望打破這種困境。
11月23日,跟隨著科室主任李澤福教授查房,我們見到了術后患者王明建。手術剛剛過去兩天,雖說左側手臂仍被固定住,不過他的精神倒是不錯。今年33歲的他,10年前因腦血管畸形破裂腦出血遺留左側肢體偏癱,雖經過開顱、康復等治療,仍然留下左側肢體偏癱等后遺癥。這段時間里,他走不了路、抬不了東西,想必是相當痛苦。
也就在最近,他和家人打聽到我院神經外科可以通過手術治療偏癱,隨即入院并要求手術治療。而手術過程也相當順利,術后患者右上肢活動自如,沒有功能缺失,左側肢體痙攣的肢體肌張力也明顯下降,目前已經下床活動,下一步將進行電刺激、磁刺激及康復促進手功能恢復,預計一年左右的時間就能康復。
“這個手術叫健側頸7神經移位手術結合術后康復治療左側肢體偏癱,這也是山東省首例。”李澤福教授說。之后他對手術進行了形象地介紹院手術的主要方法就是通過手術將健側頸7神經移位至患側頸7,促使一側半球同時支配雙側上肢,恢復患側肢體功能。類比的話,就是兩個插頭并排向外通電,在其中一側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將壞側的線路接到好的這一側,這樣兩條線就都通電了,又運行起來。這項手術就是實現(xiàn)這種運行方式的,所以術后要觀察患者原來好的右側肢體是否活動自如,原來出問題的左側肢體是否有了”信號”。結果顯示,手術是成功的。
而這項手術,是專門赴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學習的。華山醫(yī)院徐文東教授原創(chuàng)性地提出”通過周圍神經移位促使健側大腦半球控制癱瘓肢體”,通過派大夫學習臨床手術、科研和學術會,我院神經外科成功”取得真經”。
發(fā)揮省級區(qū)域醫(yī)療中心職能,3D打印研究所面向全國、全省”鋪枝散葉”
采訪過程中,李澤福教授特別提到了3D醫(yī)學技術,這也是神經外科的”招牌”之一。2015年11月30日,神經外科成立了3D打印研究所,開展醫(yī)學3D打印技術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臨床、科研、教學成果,3年時間里已為200余例手術提供了輔助指導。
可以說,3D打印與醫(yī)學有足夠的契合點。3D打印的優(yōu)勢是應用于形狀不規(guī)則、個體差異大的顱腦疾病的診斷治療中。同時可以清楚顯示人體深部結構,適用于顱腦等復雜部位模型的建立,用于術前評估、手術預演、術中指導等方面。
李澤福教授說,3D打印技術應用于科室臨床,在高血壓腦出血治療方面更加精準和微創(chuàng)。研究所與醫(yī)院創(chuàng)傷骨科等科室密切合作,利用3D打印技術重建復雜骨折,用于術前演練,做到術前就胸有成竹。3D打印標本也能讓患者及家屬充分理解手術的過程和目的。
李澤福教授看中的就是3D技術的廣泛適用性和可挖掘性。在他的規(guī)劃中,一方面是與醫(yī)院內各科室協(xié)作,開展更為深入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則是承擔起省級區(qū)域醫(yī)療中心的職能,向全國及其他地市和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醫(yī)院普及。
對此,神經外科已舉辦了四期全國3D打印微創(chuàng)穿刺治療腦出血培訓班,迎接來自廣東、吉林、四川、河南、河北等外省和濟南、德州、聊城、淄博等省內地市醫(yī)院的學員。同時,研究所還指導市內陽信縣、惠民縣人民醫(yī)院外科開展3D打印技術,幫助其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腦出血、頸部腫瘤等疾病的術前演練及術中支架、導板輔助,降低了手術復雜程度,帶動了區(qū)域診療水平。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時機成熟,用于實踐”,緊跟國內領先技術
在患者口中,李澤福教授是低調而值得信賴的大夫;在前來學習的同行眼中,李澤福教授是隨和、謙遜而又無私的老師;而在采訪中,讓人印象深刻地是他那跳動超前的工作思維。當他談論科室,談論前沿技術時,多的是對新生科學事物的好奇,而且會不斷應用到實踐之中。
正如他所說,我院是省級區(qū)域醫(yī)療中心,作為醫(yī)院的一個科室,技術水平也要在全省乃至全國有一席之地。對于新技術的學習,他講究一種策略要要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時機成熟,用于實踐”。
許多技術就得益于他的”奇思妙想”和”外出取經”。就如數(shù)學家平時考慮題目的最優(yōu)解,李澤福教授空閑的時候也喜歡考慮一些病癥的”更優(yōu)解”,考慮有沒有一種技術能夠便捷有效又減輕痛苦。當有一絲靈光閃現(xiàn)時,他會細致地查找期刊、臨床手術信息、相關新聞,發(fā)現(xiàn)如果已有類似的技術存在,他就會派出科室大夫前去”取經”。
這點不僅能從3D打印技術在醫(yī)學臨床應用表現(xiàn)出來,還有一系列的技術作為佐證,許多手術的應用就是這樣一步步跟上全國,走向前列:
采用3D打印導航技術救治1例顱內巨大囊性病變導致失明患者,術后這位8歲的小患者視力明顯恢復。采用3D打印技術,在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腦干出血的微創(chuàng)精準治療、脊柱骨折內固定、顱內動脈瘤、顱底腫瘤手術治療上取得巨大進展。
為一名右側頸內動脈閉塞患者實施頸動脈閉塞再通術,術后患者左側肢體麻木無力癥狀較術前明顯改善。該例為我院首例頸動脈閉塞再通術的患者,標志著我院頸動脈內膜剝除淵CEA冤手術已達到了一個新的臺階。
為一名81歲超高齡患者成功實施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這標志著我院神經外科的腦血管病亞專業(yè)發(fā)展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經檢索,該手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為一名53歲急性基底動脈閉塞患者實施急診介入機械取栓術,使患者在第一時間得到診治,標志著我院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開通血管方面與國內水平達到同步。
為3例患者成功實施了經巖前Kawase及后正中入路切除腦干區(qū)病變。經檢索,該手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
而這種方式,李澤福覺得能夠極大地促進科室發(fā)展和團隊進步。“一個好的醫(yī)生,需要一個負責的老師作為支持。我的成功來自于當年老師的支持,而我也將會為新一代負責”。李澤福說。正是有了這樣的理念和方式,神經外科的年輕醫(yī)生及進修生,通過培訓、查房和手術,一點一滴地學習診療心得及手術技巧,成員成長十分迅速。正如此,我院神經外科的技術水平一步步顯著提升,成為黃河三角洲地區(qū)神經外科疾病診治中心。
(宣傳統(tǒng)戰(zhàn)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