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林語堂先生在南洋大學(xué)任教時,每逢開學(xué),都給學(xué)生們送花生吃,并說過這樣的話:“吃花生的趣味,全在剝花生殼里?!逼鋵?shí)在我看來,讀魯迅的文章,也是一種“吃花生”的過程,只不過吃的是不同類的花生。
第一類,是已經(jīng)去過殼的“花生米”。讀這些文章,不需要去“剝殼”,只管讀就是了。比如這些篇目:《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五猖會》《社戲》《雪》等,讀來妙趣橫生,也沒有批判的意味。這就如同那去過殼的花生米,帶一點(diǎn)甜味,但沒有醇厚的味道。我們在讀魯迅的這些文章時,著重體會的是他童年生活的快樂,別無他意。
第二類,是那些去了殼,但沒有去掉紅衣的“花生米”。這些花生米,雖帶有一點(diǎn)苦澀,但卻有一種醇厚的香味。這些文章,總會讓我陷入思考,總會讓我感到傷心,甚至是對文中的主人公帶有嘲笑,與此同時又帶有同情的情感。正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些文章都具有強(qiáng)烈的批判性,并且批判得非常隱諱,需要一點(diǎn)一點(diǎn)地品讀,一點(diǎn)一點(diǎn)地探索,去體會其中的情感。這樣的文章有:《藤野先生》《藥》《孔乙己》《范愛農(nóng)》等。我以《孔乙己》為例,來具體談一談。
“便排出九文大錢”,“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接下來便是什么“君子固窮”之類晦澀難懂的話了?!皩ρ綄ρ?!……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么?”上面羅列的這些,都是這篇文章中的片段,我用了很長的時間,才把這些文字的意義領(lǐng)會于心,明白了一介書生的迂腐、凄楚、可笑、悲哀。當(dāng)讀到最后:“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蔽也唤麥I下沾襟。所以,這些文章雖然很苦澀,但總能帶給我思考,讀這些文章時,我從來都是很嚴(yán)肅的。如同一位長者坐在我面前,不敢有絲毫怠慢。
第三類,是那些沒有去殼的“花生”,需要我們自己動手,去吃到那些果實(shí),吃了這些果實(shí),我們的心中勢必是開朗的,有大徹大悟之感。比如《且介亭雜文》《華蓋集》,曾經(jīng)拜讀過這兩部書中的幾篇文章,但我的思想境界不夠高,尚不能理解,不能真切地體會到諸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那閼?,我希望再過幾年,當(dāng)我面對這些文章的時候,我能夠讀懂這些文章的主旨,能夠有豁然開朗之感。
最后,在吃這些“花生”時,我們要具備一種素養(yǎng),那就是閱讀文言文的素養(yǎng)。魯迅先生的文章,多
寫于兩種語體更替的年代,所以文中不免會有文言字眼的出現(xiàn),在沒有注釋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自己去讀。比如這樣三個例子:
“鐵如意,指揮倜儻,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而我的快樂在于不用再念‘秩秩斯干,悠悠南山’了?!薄渡鐟颉贰盎涀员P古,生于太荒……”——《五猖會》在讀這些文字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理解,那會使我們的學(xué)習(xí)“百尺竿頭,更進(jìn)一步”。當(dāng)然,我們可以把這些語句積累下來,作為寫作的素材。
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吃下魯迅先生的“花生”,細(xì)細(xì)體會其中的趣味,汲取其中的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