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怎樣培養(yǎng)新聞敏感?如何在實踐中驗證?

一批記者和通訊員去參加采訪活動,結(jié)果有人成功,有人不成功;有人寫出了好稿子,有人卻寫得像一筆流水賬,沒味道。這是什么原因呢?這里面,固然有文字功底深淺的問題,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新聞敏感在起作用。



什么是新聞敏感


什么是新聞敏感?新聞敏感是指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在采寫新聞時,能夠既快又準地抓到有新聞價值的內(nèi)容,并把它寫出來。就是說,他不僅眼睛尖,鼻子靈,腳步快,而且善于動腦子,有靈感,巧捷萬端,一下子就能把有價值的新聞抓到手。
怎么樣的新聞才是有價值的呢?除了真實、新鮮之外,還要看這條新聞能不能對社會進步有促進作用,對人們的思想有沒有激勵與指導作用,是否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新聞敏感是從事新聞工作的記者和通訊員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素質(zhì)。它既是知識、經(jīng)驗的積累,又是政治、業(yè)務水平的表現(xiàn)。敏感,就是反應要快,不能遲鈍,不能動作太慢,更不能無動于衷,而要快捷的領悟,準確的判斷。
在一次次的采訪實踐中,會遇到許多人、許多事、許多問題。如何在復雜紛繁的事物中找出那個“亮點”?這是對新聞從業(yè)人員的實際考驗。
 

從五個方面驗證


怎樣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有沒有高度的“新聞敏感”呢?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加強鍛煉并得到驗證:
1.看看自己是否有“以小見大”寫新聞的本事。
“以小見大”,即是把一件看起來的小事情圍繞著大主題來寫。這樣的文章比那些空喊口號、套話連篇的文章要精彩,能為讀者接受。
在這場抗擊新冠疫情的戰(zhàn)斗中,出現(xiàn)了許多好新聞。四川省廣元醫(yī)務人員趙英明的事廣為傳播。在今年1月28日趙英明從廣元赴武漢支援抗疫時,坐大巴車出發(fā)了。她的丈夫小蔣在車下喊:“趙英明,你要平安回來。聽到?jīng)]得?你平安回來,我包一年家務!”當這個報道出來后,被讀者譽為“最美情話”。小蔣雖然只講了短短的一句話,但這句話是在抗疫戰(zhàn)士上前線時說的,與抗疫的大主題聯(lián)系起來了,“以小見大”的作用就顯現(xiàn)了。如果在平常情況下的夫妻送行,說十句秀恩愛的話也是難以成為新聞的。
2.看看自己是否有從“平凡”的人和事中找出“不平凡”的新聞的本事。
“平凡中的不平凡”就是新聞。日常工作千件萬件,不是每件都是新聞。只有那些在平凡中蘊涵著不平凡的人和事,才能成為有價值的新聞。有新聞敏惑的人,就有這種發(fā)現(xiàn)的本領。
《人民日報》原總編輯范敬宜是個新聞敏感度很強的人。當年,他在《遼寧日報》任農(nóng)村部主任時,與一名通訊員一起去一個公社采訪。晚上,他倆就睡在公社辦公室內(nèi)。第二天早上,范敬宜問通訊員:“你晚上發(fā)現(xiàn)新聞了嗎?”通訊員答:“沒有??!睡得很香?!狈毒匆诵α诵Γ骸八煤芟悴痪褪切侣剢幔俊痹瓉?,他了解農(nóng)村過去搞形式主義很嚴重,上面要情況,下面討救濟,公社干部晚上別想睡安穩(wěn)覺。為此,他又深入采訪,寫出了《兩家子公社夜無電話吵,早無堵門人》。這條消息被評為當年全國好新聞。

3.看看自己是否有能找出“對比反差”強烈事物的本事。

拾金不昧、落水相救,都可寫成“表揚稿”式的新聞。但要真正成為能感動人、吸引人、有價值的新聞還要找出“這一次”新聞的特點。比如,《女環(huán)衛(wèi)工人撿到14萬現(xiàn)金 婉拒失主酬謝》《九旬老漢勇救六歲落水兒童 中國好大爺》這樣的稿子,“對比反差”強烈,自然會受到歡迎。
今年6月24日,東莞一位農(nóng)民工在圖書館的留言成了熱門新聞。究其原因是“對比反差”強烈。農(nóng)民工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圖書館是知識的代名詞。借閱一次書容易,堅持讀12年書不容易。以前,東莞給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掃黃”,而這一次卻是“知識惠東莞”“書香之城”。由于有這么強烈的反差,這條新聞一下子火了。
4.看看自己是否有“隨機應變”采訪的本事。
在采訪過程中,情況會發(fā)生多種變化。如何在采訪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之時及時調(diào)整采訪對策,這是對新聞敏感的重要考驗。有的記者因為能迅速轉(zhuǎn)變思路而獲得成功。
我國當年申辦2000年奧運時,在最后一輪以兩票之差失利,許多人流下了傷心的眼淚。當時,許多想報道申辦成功消息的記者泄了氣,不采訪了。但是,有一位記者堅持采訪,詢問社會各界人士申辦失利后的心情,寫出了鼓舞人們奮發(fā)圖強、振興中華的好稿子。
5.看看自己是否有從大量書面材料或口頭報告中找出“亮點”的本事。
采訪時會遇到匯報材料一大堆,開會聽報告時間很長,內(nèi)容很多。有新聞敏感的人能夠較快地在大量的書面材料中找到最精彩的部分,從會議中的一段話或一個場景中找到新聞點。
某單位召開安全生產(chǎn)3000天祝捷大會,有20多名記者參與采訪。當作報告的分局長講到勞模事跡時,淚水奪眶而出,他離開講臺,向坐在前排的勞模們深深地鞠了一躬。這時,只有一名記者敏銳地感覺到這就是新聞。于是,他以《向勞模鞠一躬》為題,寫了一篇560字的短新聞,被10多家報紙采用,獲得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如何增強新聞敏感


實踐證明,新聞敏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逐步培養(yǎng)并加強的。怎樣才能迅速地增強新聞敏感呢?
首先,記者和通訊員必須在政治上有清醒的頭腦,對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大事有清楚的認識,了解群眾心聲和社會形勢,有正確的立場,有社會責任心。平時要注重學習,處處有心,對當前的“大主題”有清醒的認識。不懂的地方要多問多請教。不能墨守成規(guī),而要與時俱進地學習。
其次,必須是有扎實的采訪基本功,有廣博的知識。當看到和聽到一件事情后,用自己的“新聞鼻”“新聞耳”“新聞眼”,把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問到的事情通過頭腦,迅速地與“新聞價值”“讀者興趣”“社會效益”等關(guān)鍵詞相連接,作比照,兔起鶻落,敏捷地把那些有用的材料篩選出來,寫入稿件中。
第三,善于“挖掘”與“發(fā)現(xiàn)”新聞,不是等、靠、要,不是拿一份現(xiàn)成的材料編個稿完事,不是拿個通稿就交差,而是有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能夠深入下去,沉下心來,認認真真地調(diào)查研究一番,從沙堆里淘到金子,從大山中挖出寶藏。多年前,我去山東采訪,在省會濟南看到了一大堆書面材料,覺得沒什么新聞好寫。最后,下去調(diào)研采訪,走了諸城、平度、濰坊、淄博、五蓮等地,發(fā)現(xiàn)了許多好新聞,寫出了一批質(zhì)量較好的稿件。
古人告誡人們要“敏于事”。新聞敏感,就是要敏銳地認知客觀世界。這是衡量新聞工作者是否優(yōu)秀的重要標志。它是一種能力、一種思維活動。目前,一些會議報道的程式化、日常報道的平庸化,就是寫作者缺乏新聞敏感的表現(xiàn)。我們要通過創(chuàng)新激勵機制,不斷提高新聞從業(yè)人員素質(zhì)。只有那些在采訪中善于捕捉“亮點”的人,就能在寫作中迸發(fā)出靈感,寫出一篇又一篇膾炙人口的好新聞。

(作者系人民日報資深記者、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培訓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