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是記者經(jīng)常做的一項工作,其中必然會遇到不少困難和難題。如何化難為易順利完成采訪任務,這是記者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一個問題。
下面結(jié)合實例介紹一些解決的辦法——
1
被采訪人沒幾句話,給了一堆材料,怎么辦?
記者采訪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被采訪的人沒說幾句話,便給了一大推材料,讓記者自己看。
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呢?
一看二等。
看,就是看材料。既然人家給了材料就先看看再說。
等,就是等待交談的時機。比如在看材料的同時盡量與對方多聊幾句。聊什么呢?問問材料都有哪些?材料都是誰整理的?有沒有重點?這么一問,被采訪者就有話說了。
一有話說,記者就可以尋機切入自己想問的話題了。千萬別因人家開始說話少、只給材料起急。要學點與人溝通的辦法。
2
當人說“今天就談到這兒吧!”,你怎么辦?
采訪時有時還會有這樣的情形:記者意猶未盡、還沒有“收攤”的意思,被采訪者倒說“今天就談到這兒吧”。
在這種情況下,記者該怎么辦呢?有兩種方式應對。
一是“就此結(jié)束”,按照對方的意思辦,并約下次再談的時間。
二是詢問一下“還可以再談一會兒嗎?”如對方應允,那就繼續(xù)采訪。
切不可耍記者的架子,面呈怒色,讓對方下不來臺。
3
被采訪者臨時改地方,怎么辦?
在采訪中,特別是采訪一些名人時,有時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比如被采訪者臨時改地方,你該如何應對?
前幾年人民日報海外版一老一少兩位記者,在采訪美籍華人、社會活動家陳香梅女士時就遇到這事兒。當記者來到釣魚臺國賓館門口時,傳達室同志說,你們稍等一下,待會兒到理發(fā)室和陳女士見面。
年輕記者一聽有點惱火,怎么改地方了?還讓到理發(fā)室采訪!老記者則不動聲色。停了一會兒他們來到理發(fā)室,陳女士馬上解釋說。因臨時得通知要見一位中央領(lǐng)導同志,我需要整整頭發(fā)就改在這兒了,很抱歉!老記者聽后嫣然一笑說“沒關(guān)系”,接著就采訪起來。
沒想到在理發(fā)室這環(huán)境里采訪,陳女士輕松愉快,有問必答,話題很多。時不時還讓理發(fā)師傅停一下回頭與記者交談。它講述華人華僑的心聲、介紹當年“飛虎隊”陳納德將軍的往事……
在回途中,年輕記者笑了:“這一改地方倒得到了不少的‘料’!”老記者說:“遇事別急,隨遇而安?。 ?/p>
4
當被采訪者有意宣傳自己滔滔不絕時,怎么辦?
在采訪中,被采訪者有意宣傳自己、講起自己的事兒滔滔不絕,而對記者詢問的其他事情說的很少、一帶而過。
在這種情況下,記者就要發(fā)揮自己的“引導藝術(shù)”了。
打斷或阻止對方說話,顯然不妥。
任其繼續(xù)說下去,耽誤時間,打亂了計劃。
在此情況下,新華社一位老記這么處理,當時他說:您講的事兒不錯,但不是我們今天想了解的,請您下次再講吧!
說著說著,對方又說到自己的事兒。老記面帶笑容擺擺手示意對方,對方不好意思再繼續(xù)說了。
這招管用,既不失禮貌又達到了記者采訪的目的。
5
當被采訪者謝絕宣傳時,怎么辦?
有的人希望記者采訪,但也有的人不大樂意接受采訪。即使有時勉強接受了采訪,但最后還是婉轉(zhuǎn)謝絕了宣傳。
這是常見的事兒。原因較多:有的可能不大愿出名,有的可能因單位內(nèi)部矛盾,還有的……
遇到這種情況不要勉強,先放一放再說。事后可以與單位領(lǐng)導溝通,問問是怎么回事兒。
如果事跡過硬,宣傳上確有需要,那就與單位領(lǐng)導一起做做工作,以求對方的配合。
一切都有可能、都有商量。
6
當被采訪者要求看稿子時,怎么辦?
采訪結(jié)束時,有的被采訪者要求刊登前看看稿子。這該怎么辦呢?
正確的做法是:答應。
被采訪者要求刊登前看看稿子,這是好事。這對于確保真實,避免差錯,大有益處。應該讓他們看看,順便再提提修改建議。
有的記者不大樂意做這件事兒,覺得“麻煩”。其實,這樣做倒不“麻煩”。如果因沒看稿,在人名、地名、職務和事實等方面有出入、有差錯,那可就麻煩大了。
有時看看稿子還可對事實進一步訂正、核實、確認。有記者曾寫了一篇云南某村脫貧致富的稿子,當?shù)匦麄鞑块T同志看稿時提出“那村只有漢族,沒有彝族”。后經(jīng)查實,記者稿子寫的是對的,那村有一家剛?cè)⒘藗€彝族兒媳婦(那宣傳部門同志還不知道)。
讓人提前看看稿子,不僅可糾錯,還能訂正、核實、確認一些事實,益處大矣,何樂而不為呢!
以上6個方面的問題,都是在采訪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處理好這些看似不大的小問題,有助于采訪的順利進行。當然在方式方法上,各路記者有各自的“身手”,不強求一致。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順利采訪,“挖到真料”,完成任務。
(作者為京城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