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央廣網(wǎng)上看到一篇題為“蘇敏:56歲自駕游”的報道。該報道介紹了時下網(wǎng)上“走紅”的蘇敏自駕游的故事,讀來頗有趣味。
50多歲的婦女,一個人自駕游,且在2020年12月底一些媒體報道她的故事后,開始在網(wǎng)絡(luò)上“走紅”。
材料新鮮,有看點;寫法上也不錯!下面我們側(cè)重從寫作上看該文有哪些特點——
1
如上所說,該文寫的人物是一位名叫蘇敏的50多歲的婦女,她近年來開始自駕游,已自駕經(jīng)過40多個城市。
在第一個小標題“路在腳下夢在遠方”的文字中,作者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了蘇敏是如何進行自駕游的,準備工作、注意事項、驚險經(jīng)歷等等。這些均以事實說話,一樁樁、一件件,緩緩道來。
其中還寫了一些小細節(jié),尤為吸引人:比如蘇敏有一次駕車從云南肇東去往昆明的時候,在導航的帶領(lǐng)下走進了一個山谷,然里面黑漆漆沒有一個人,沒有一點聲音。她“當時感覺有一點害怕”,隨即掉頭原路返回。在晚上23點才找到最近的服務(wù)區(qū)。有驚無險!
人們看著這些不禁要問:一個女同志為何要冒這個風險?作者不失時機地介紹了蘇敏對此事的看法:
她感慨:人生短短幾十年,應(yīng)該在這有限的時間里過一段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說,這種旅行方式也不是都適合每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理想不一樣,大家可以去跳舞、繪畫、讀書等等,這些都是找回自己的方式。
這一段文字并非“閑筆”。它道出了蘇敏的真實看法,使人看后對蘇敏這個人物理解了,甚至贊佩之情油然而生。
2
人們在看文章前半段時,大都為蘇敏自駕游的做法所感動。一個女同志,50多歲了,獨自一人自駕游,這是何等的精神和魄力??!同時,人們也自然地產(chǎn)生疑問:蘇敏為何一個人這樣做呢?她的老伴和家人是怎么想的呢?
作者可能意識到讀者的疑問,及時寫出了下面的文字:
蘇敏在視頻里說,自己跟老公結(jié)婚33年來,因為思想觀念不同,一直都實行AA制生活,直到她把女兒家的孩子帶大,她覺得自己該為自己活一回了。她買了車,帶上自己的退休金,獨自上路自駕游。
以上這一段文字寫得到位,把蘇敏為何一個人自駕游的緣由寫出來了。
有了這一段文字,蘇敏這個人物就“立體”了,人物寫活了,感染力加強了。
大家可以設(shè)想一下,如果作者沒寫上面這一段話,沒介紹蘇敏的家庭情況,那么人們覺得就像缺點什么似的。而寫了這一段,讀者的疑惑解除了,對蘇敏的了解就比較全面了。
由此想到,我們寫一個人物很需要像上面這樣的寫法——把人物寫得“立體”一點:不僅有其本人情況,還有他(她)家人、周邊人的情況;不僅有現(xiàn)在的情景,還有其歷史發(fā)展的軌跡。這樣寫,能使讀者看到一個完整、“立體”的人。然時下有些稿件卻未能做到這一點。只是孤立、平面地介紹人物,使人看著不過癮,心里也難免存在著不少疑問。
寫人物是新聞寫作中的一個“大活兒”。要想把它寫好、贏得讀者的喜歡、喝彩,時時注意讀者的愿望、需求,努力把人物“寫活兒”、“寫立體”則是重要的一環(huán)。
在當下社會生活迅速發(fā)展變化的情況下,我們不能再有“我寫你看”的心理,不能再有“我習慣于這么寫”的想法。要一切從讀者的需求出發(fā),使寫的稿子有人看、愿意看、喜歡看。
為達此目的,我們就要不斷地調(diào)整寫作的思路,掌握多種寫作手法,盡量把人物寫得活靈活現(xiàn),感染力強,以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作者為京城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