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走近”比“走進”更需要耐心和辦法

QQ截圖20210607093649.png


記者離不開“走”,然有“走近”、“走進”之分。
有位媒體人曾說,“走近”是從物理角度說的,指地理位置的拉近;
“走進”則是從心理角度說的,要走進被采訪者的心里,了解他們的心理。
這話有道理。作為記者,“走近”、“走進”這兩條,不僅都要做到,而且都要做好。





一、“走近”相對容易,但別“走樣兒”。




編輯部制定的報道選題布置后,記者就要按要求走馬出差。甲去東,乙奔西,到被采訪的地方去。
應該說,這種“走近”相對來說,是容易做到的。當記者的,哪能總呆在辦公室???外出采訪,這是記者們的家常便飯。
但“走近”之后,需要注意的是,別搞成“辦公室搬家”:在賓館里看材料,在會議上聽匯報,離被采訪者還有一段距離。這是決然不行的。
人是下去了,但未真正“走近”。真正的“走近”,就是與被采訪者地理位置的接近,要與他(她)們走在一起,面對面交談。





二、“走進”較難,但有的記者做得不錯。




“走近”之后,就面臨著“走進”的問題。
“走進”就是要走進被采訪者的心里,能夠心貼心地交談,能把“心窩子的話”與你暢談。
但要切實做到這一點,沒有點耐心和辦法,恐怕難以奏效。
為此,不少記者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時任人民日報駐黑龍江記者站站長董偉,當年為采訪小說《暴風驟雨》的原型人物“趙光腚”后代的現(xiàn)在生活,他來到村子里采訪。采訪時,他不是一般地詢問,而是與鄉(xiāng)親們住在一起,“嘮炕頭嗑”。
晚上,他們一邊喝著小酒,一邊拉家常,話兒越聊越多,越說越詳細,越說越具體。董偉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且詳實、具體、生動。他寫的稿子不僅受到時任人民日報社總編輯范敬宜的表揚,還在報社內(nèi)獲了獎。
從董偉采訪的事例,我們可以看出,真正做到“走進”有多么的重要!
像董偉這樣能把“走進”做得很好的記者,各地都有不少。但也必須看到,有些記者在這方面做得不到位、不夠好:
有的一見對方說活不多,就有點不耐煩,甚至偃旗息鼓;
有的直來直去,問幾個問題就作罷;
有的沒有鋪墊、沒有引導,就想直接找故事;
還有的隨意打斷被訪者的話語,使人家沒有繼續(xù)談的愿望;
        ……
以上的諸如此類,都是做到“走進”的障礙,需要盡快改變。




三、“走進”需要耐心和辦法




凡是在“走進”做得好的記者,都有一個好品格:耐心。
記者采訪有時比較順利,有時則比較困難。其中原因不少,但從記者方來講,缺乏耐心是其中一個原因。
耐心是一個記者的意志力的表現(xiàn)。在下面的情況出現(xiàn)時,顯得尤其明顯:
當對方不大配合你采訪時,
當交談深入不下去時,
當你想問的問題,對方不大愿說時……
遇到上述情況時,這就需要你的耐心了。有經(jīng)驗的記者這時會不急不躁,循循善誘,最后打開了對方的心靈。
 
在這當口,記者的辦法也很重要。
傳媒人陳安慶老師在介紹采訪辦法時曾說,
首先,要通過寒暄問候,建立良好的采訪氛圍。
第二,提問要建立在對被訪人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這樣能夠深化談話內(nèi)容。
第三,避免無新意的提問,那只會變成毫無意義的重復。
第四,通過迂回提問的方式,再逐漸提出一些尖銳敏感問題。
以上幾個方法,可以幫助記者的采訪逐步深入,把那些“不愿提、不想提、不敢提”的問題陸續(xù)講出來。
耐心和方法十分重要,可在實踐中進一步摸索、總結。

(作者為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