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盡”這個成語是人們所熟知的。說的是南朝有一個文學(xué)家江淹,人稱“江郎”。年輕時他很有才氣,詩歌和散文都寫得很好,是一位鼎鼎有名的文學(xué)家。他的《恨賦》《別賦》更是出色,人們爭相閱讀,獲得極高的評價。
可是,當他到了晚年,卻很少寫詩文了。偶爾寫出一篇,也是內(nèi)容空洞,語言枯燥,比以前寫得退步不少。人們都說,“江郎才盡”了。傳說有一個晚上,江郎到一座涼亭過夜,夢見晉朝一位叫郭璞的白發(fā)老人,向他要回借他多年的一支五彩筆。于是,江郎便把那支五彩筆還給了郭璞。沒有了五彩筆,夢醒后,江郎就再也寫不出精彩的文章了。這個五彩筆傳說的寓意是什么呢?以筆者所見,這五彩筆代表了寫作的5個要素:動力、土壤、興趣、勤奮、交流。沒有了這5個要素,必然寫不出好文章。
失去的第一“彩”:
寫作是作者運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對于客觀事物的認識和感受的一種心智活動的過程,具有厚重的人文內(nèi)涵和文化意蘊。人們?yōu)槭裁匆獙懽鳎恳皇菍懽饔袀鞑スδ?,二是有實用功能,三是有審美功能。寫作的動力來自寫作者的?nèi)心。有的作者是為了溝通思想,交流情感;有的是為了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有的是為了完成領(lǐng)導(dǎo)交辦的任務(wù),或者是應(yīng)對考試。不管怎樣,沒有寫作的動力與目的,就不會努力去寫。江郎年輕時家境貧困,為了改變命運,為了表達志向,為了應(yīng)試,他寫作動力很足。后來,做官了,享福了,飄飄然起來,寫作缺少激情和方向感,也就寫不出好作品了。
失去的第二“彩”:
寫作的土壤是現(xiàn)實生活。沒有生活,寫作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寫不出感受至深的作品。在感受生活的過程中,不但要“身入”,而且要“心入”。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寫作是信息的傳遞、意愿的表達、情感的宣泄,應(yīng)當用心去寫,用真情去寫,必須抱著認真、誠懇、思考的態(tài)度。南北朝時期的駢儷文,因缺少生活氣息,一味講究對仗工整和聲律鏗鏘,內(nèi)容華而不實,最終被人們拋棄。現(xiàn)代的“八股文”因為言之無物,而受到批評。江郎年輕時生活在社會底層,對社會有深刻了解。后來, 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地位顯赫,每天過著應(yīng)酬吃喝的生活,失去了寫作的土壤,脫離了社會生活和人民,就一步一步地失去了靈感與才氣。沒有生活中的真情實感,寫作的源泉自然就會枯竭?!安疟M”那就是必然的了。
失去的第三“彩”:
有了寫作的興趣,寫作就成為作者的自覺行動,不用人催,不用人逼,原來的“要我寫”變成了“我要寫”。當寫作成為習(xí)慣,成為樂事之后,智慧的閘門就打開了,辛勤的筆耕就不再畏難,作品就會像雨后蓬勃出土的春筍,就像孵化日期到了爭相破殼而出的雞雛。寫作興趣可以培養(yǎng),也會失去。江郎年輕時對寫作有濃厚興趣。年老時在官場應(yīng)酬多了,興趣變了,對寫作疏遠了,即使寫點東西也是應(yīng)景之作,毫無思想性可言。這種寫作中被動應(yīng)付的局面,造成了他的作品越來越差。
失去的第四“彩”:
江郎年輕時勤奮好學(xué),獲得成功。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他到老年變得不勤奮好學(xué)了,貪圖享受了,寫作就半途而廢了。可見,寫作的才華雖重要,但意志與毅力更重要。只有把才華與毅力結(jié)合起來,才能堅持寫作,寫出好文章。屈原的一生懷著救國救民的思想,勤奮不已,越到晚年,作品越閃耀出奪目的光輝。李時珍經(jīng)過27年的努力,在61歲時才完成《本草綱目》初稿,又經(jīng)過10年努力,3次修改才定稿。這種持久的勤奮的毅力值得人們敬佩。寫作與爬山一樣,一山更比一山高,必須有毅力,有韌性,不可半途而廢。
失去的第五“彩”:
作者與讀者的交流是促使寫作進步的一環(huán)。作者總是希望寫出來的文字能夠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能夠引起共鳴,給別人帶來幫助。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看他的文章并發(fā)表意見。甚至有的作家說:“作家們最害怕的莫過于被別人忽視。與忽視相比,非難、仇恨和反對都成了幸福的代名詞?!庇纱丝梢姡髌放c人交流、告知事由和表達感情是寫作者的內(nèi)心需求。江郎到了晚年,在官場上應(yīng)酬多,與朋友圈交流寫作心得少,也聽不到什么信息反饋,思路狹窄,是他文思漸退的原因之一。
江郎失去了五彩筆后才盡了。這個故事從反面提醒我們,要想寫作獲得成功,這五彩筆必須牢牢地握在手:保持寫作動力,融入生活土壤,提高寫作興趣,堅持勤奮學(xué)習(xí),增進相互交流。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寫作的生命力,取得較快的進步。
(作者系人民日報資深記者、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培訓(xùn)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