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的雨露滋潤每一個人的心田———“雨露”愛心支教團暑期支教行動紀實
2010年7月,由我校和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六所高校優(yōu)秀大學生共同組成的“雨露”愛心支教團度過了讓他們永遠難忘的暑假。他們翻山越嶺,跋山涉水,途經(jīng)湖北、四川、重慶、貴州三省一市,最終在貴州省仁懷市九侖鎮(zhèn)九侖中學進行為期一個多月的支教活動。在志愿服務(wù)成為文明主題時代背景下,我校學子正是通過無私奉獻,勇于實踐的實際行動展示著他們心懷天下,情系山區(qū),感恩社會的文明風尚。翻山越嶺:為山里孩子點燃知識之燈7月24日,支教團的22名成員在湖北大學郭勁松副教授的指示下進行了專業(yè)培訓。7月26日,在隊長張玉的帶領(lǐng)下隊員們從武漢出發(fā),經(jīng)過三天兩夜的顛簸,于7月29日到達貴州省仁懷市九侖鎮(zhèn)九侖中學,受到了當?shù)卣臒崆榻哟=?jīng)過一天的短暫休整和安排,隊員們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宣傳招生,炎炎烈日下,翻山越嶺,所到之處都受到了當?shù)厝罕姾蛯W生的熱烈歡迎。先后共有400多名學生報名參加了學習班。8月1日,學校正式開課。
工管083的李月玲介紹說:“每天早上,6點鐘我們就起床,打掃完辦公室、吃過早飯后就開始備課。中午只有一個小時,所以大家都沒有時間午休,吃飯也是輪流分批進行。因為菜少,大家每次都盡量少夾菜。下午放學后,大家會和學生交流一天的學習或是拉拉家常,以促進師生感情。晚上8點再開會總結(jié),一直要忙到十一點以后才能休息。雖然很累,但一想到那四百雙求知的眼神,那些眼神后支持我們的群眾,大家心里就感到非常充實、非常快樂?!?br> 支教團注重素質(zhì)教育在山區(qū)的推廣,著力于培養(yǎng)孩子們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時通過新穎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感受愛,激發(fā)他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特別是對大山之外世界的憧憬。并組織如演講比賽、家訪、圖書角、互動游戲等活動,努力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幫助他們走出深山。
如沐春風:強烈觸動了我校師生9月14日,我校支教團成員在暑假實踐報告大會上接受了校領(lǐng)導的頒獎。在了解了我校支教學生的真實事跡后,我校師生都不禁為之感動、自豪。
投資本101班的陳策同學動情地說:“以前我只是在報紙雜志上看到關(guān)于支教方面的報導。今天,就在我的身邊,我第一次如此強烈的感受到他們的善良和偉大。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會努力向他們學習,與人為善,盡我所能幫助別人。”
稅務(wù)0932班的魏俊同學也深有感觸地說道:“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對他們深感敬佩。他們播撒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希望和愛。聽了他們的事跡后,我也非常期望能有一次這樣的機會,把知識、希望和愛帶給山里的孩子?!?br> 在暑期實踐報告大會的結(jié)束詞中,工商學院院長李氏宗教授語重心長寄語同學們向支教學生學習,常懷感恩之心,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學好知識,回饋社會,做一名優(yōu)秀的大學生。
善良的心,總是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激發(fā)更多同樣善良的心同頻率跳動。支教團的行動僅為一面鏡子,它反射的光照亮了山里孩子的心,也照亮了我們的。
揚帆起航:讓施助者與受助者明確了人生航向由于交通、經(jīng)濟等條件的影響,當?shù)乩习傩肇摀容^大,大部分家長為了讓孩子讀書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們的留守現(xiàn)象比較嚴重。不少孩子是一個人在家,他們?nèi)鄙訇P(guān)愛,平時性格都比較孤僻,支教團的到來使他們又重新活潑開朗起來。
七年級的關(guān)超同學父母常年在外打工,12歲的他一個人住,生活全靠自理。每天上學,他都要走一個小時左右的崎嶇山路。小小的他,早早的就開始承擔生活的重擔,個中辛苦,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和他同班的劉秋 ,父母離異,父親外出后就一直杳無音訊,他只能和姥姥相依為命。長期缺乏父母疼愛的她把親切的老師們當成自己的媽媽。李月玲回憶說:“在我們走的那天,她在樓梯間緊摟著我的脖子,對我說‘老師,你就像我的媽媽?!敃r我的心里幸福得無以言表?!?br> 就在支教團悄悄收拾好行李準備離開時,出乎意料的,同學們自發(fā)組織了送別隊伍,早就在教學樓前集合。他們輪著幫老師們提行李,很多學生還送來了禮物和字條。上午11:00,九侖鎮(zhèn)的街道上擠滿了學生,他們和老師一一擁抱,師生們相擁而泣。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8月16日,為期15天的支教活動結(jié)束了,但支教團成員都覺得不虛此行。因為他們已經(jīng)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溫暖、感恩和夢想。而對于他們自己,也經(jīng)歷了一次全新的洗禮,堅定了自己的方向,明確了奮斗的意義。
我校學生的支教活動是我校人才培養(yǎng)的新成果,再一次深刻體現(xiàn)了我校“崇真尚美”的精神風貌。這樣的活動在校園里樹立了新的風尚,為紡大校風建設(shè)作出了新的貢獻。(學通社東湖記者曾令勛 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