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雪花的力量,或者一個大聲說話的吶喊,或者一聲沉重的呼吸,或者說一個輕輕的腳印,都有可能造成‘雪崩’?;疑男侣勔材軉酒鹫芰?,也很明亮?!?———從玉華
2001年,從武漢大學(xué)新聞學(xué)院碩士畢業(yè)時,從玉華手握15家高校、企業(yè)等“好去處”的Offer。但報社里自由、無拘束的氛圍,讓她覺得“有動力去做些什么”。做一名《中國青年報》記者,成為她最終的選擇。
2007年,從玉華有了一個女兒。她開始尋找一個能讓自己活得“更有精神氣兒”的工作平臺。因為如果女兒是菠菜,自己就是大力水手,“媽媽是孩子的榜樣,我要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
于是,從玉華放棄了在老家武漢中青報社駐站點的工作,奔赴兩千公里外的北京,加入冰點團隊。以低八度的基調(diào)從經(jīng)濟新聞報道的編輯轉(zhuǎn)型為一名特稿記者,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從“冰點人物版”里“傳奇”專欄1500字的人物稿寫起,從在比自己小四五歲的編輯“狀態(tài)不穩(wěn)定”、“什么爛稿子”的批評中寫起,從玉華開始了她與“灰色新聞”的故事。
從玉華形容自己做的特稿,調(diào)子是“偏暗灰色”的,沒有高音,是低八度的基調(diào)。所謂“灰色新聞”,指《冰點》報道對象通常是一些普通小人物,“甚至是一只熊”,是一個相對較邊緣、非主流、可能已經(jīng)被人們所忽視和遺忘的群體。采訪是一種抵達“只要你把眼睛張開,就能捕捉女主人哭泣的聲音,男主人嘆氣的聲音,他把煙頭扔在地上重重踩扁的聲音?!睆挠袢A認為,采訪是一種抵達。她將這種抵達比喻成“攝像機的到來”,而“攝像機”指的是記者的眼睛,“抵達”需要敏感的心去“進入”采訪對象的世界。
從山西太原坐著一輛大巴,“一路搖啊搖啊”地走過高速路、柏油路、搓板路,換3次車,“搖”到一個充滿煤灰味的窮山區(qū)。再走一段“看不見鞋和褲腿顏色”的泥巴路。終于,從玉華抵達了這個窯洞里的家庭———“最倒霉的家庭”。
這個家庭的“倒霉”可以用32字概括:大兒子壯壯注射乙腦疫苗后,得了乙腦;小兒子偉偉喝了三鹿奶粉后,患上結(jié)石。
從玉華沒有打開錄音筆,也沒有拿出筆記本。但從玉華用心傾聽,女主人一邊和著給孩子們做饅頭的面一邊講著她家的悲劇,“為什么我們家燒香的時候連廟門都關(guān)了呢?為什么國家每刮一次風(fēng)都要把我們家給刮到呢?”女主人顧不上滿手的面粉就去擦眼淚,頂著花了的臉,仍“一個勁兒哭”。
小兒子偉偉在院子里“哐啷哐啷”拿三鹿奶粉的鐵皮桶在地上滾來滾去當“心愛的玩具”玩,坐著搖籃車在院子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卻不停地尿尿。院子里拉有一條長長的繩,繩上面掛滿了尿布。從玉華看到帶著病痛的孩子在玩耍,“一陣心酸”。
所有的細節(jié)都有眼睛的錄入:“原生態(tài)的,是讓你的眼睛不忍心閉下來的,什么東西都能看見了?!?br> 所有的畫面都有心靈的進入:“我相信,即使我不做記者的那一天,我也會永遠記得?!?br> “其實沒有什么采訪技巧,特稿的采訪扎實呈現(xiàn)在文本上,它的背后是眼的抵達和心的進入。”用“灰色”誘發(fā)“雪崩”
記者的生命長度是一個復(fù)數(shù)的概念?!叭绻麆e人活了六十年,我再活六十年,我覺得我就有一百二十歲了?!庇浾吣苈牭礁嗳宋锏墓适拢缤輪T能演繹更多人物的人生,這就是從玉華為什么熱愛和堅持做記者的原因。從2001年到今年,她在新聞道路上,堅持了11年。
《最倒霉的家庭》登載后,由于男主人公想去上海世博會,有人愿意資助他。當他踏上那條滿是灰塵的山路,擦得光亮的皮鞋還沒有機會沾上灰色,又被當?shù)卣鳛椤拔繂枌ο蟆苯o拉了回來。
可能有時候記者的報道沒有什么影響,也沒有改變誰的命運。但像從玉華一樣,一群有著銳的眼和細的心的“冰點人”仍在“一寸一寸地努力”。
做一篇報道可能只能讓記者走進一個人,走進一個家庭,甚至走進一個墓地去祭奠一個死人。有時候你會覺得你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你所能做的改變是非常微小的。
但造成雪崩的原因,可能就在于“一片雪花的力量,或者一個大聲說話的吶喊,或者一聲沉重的呼吸,或者說一個輕輕的腳印”。
如果《冰點》對灰色新聞的關(guān)注和報道能喚起“正的力量”,而對那些社會上的“灰色”造成了哪怕是一點點的雪崩,那么“灰色的新聞也可以很明亮了”。
“今天孩子們開學(xué)了,他們上學(xué)去了,都很好,謝謝?!边@是今年春節(jié)正月十六“最倒霉的家庭”的女主人發(fā)給從玉華的短信。也是“最珍貴的短信”。
每年11月初,都會有一位種植花椒的讀者給一位冰點記者寄花椒,感謝冰點文字“溫暖他的內(nèi)心”。
花椒的味道在《冰點》的辦公室里彌漫開來,融進“我們身上我們胸腔里,頭發(fā)里,哪哪都是”。于是,住在北京的各個角落冰點團隊里的十幾個人,把這花椒的味道帶進各個家庭、各種花色的被子里。從玉華說,這是“讀者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