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恰景光正好77級、78級校友畢業(yè)30周年紀念大會側記





  2012年9月16日上午9時許。安徽大學磬苑校區(qū)。 初秋中的體育館。
  此刻,距離77級、78級校友畢業(yè)30 周年紀念大會的召開還有半個小時。77 級無線電專業(yè)校友胡文祥在館 內找了個后排偏左的位置坐 下后,從上衣口袋中掏出一張校園卡,仔細端詳起來。
  卡上的照片是他30年前畢業(yè)時拍 攝的證件照,黑白照片中的年輕男子眼 睛炯炯有神,目光堅定,臉上洋溢著一種 年輕人特有的張力。“老了??!”胡文祥不 禁感嘆道。30 年帶走了一個年輕人的意 氣風發(fā),卻也讓歲月在他的生命中沉淀。 “我都忘記自己當時的學號了!”胡文祥 指著校園卡上那串數字告訴記者。
  胡文祥是參加本次紀念大會的600 多名校友之一。他們從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趕來,只為這次30 年后的重逢,對 他們中一些人而言,這甚至是畢業(yè)以后 的第一次集體相聚。
  
特殊的一代人
30年前,工廠車間里、農村田埂上、 亦或是某個不知名的小山村里,有著一 幫年輕人懷揣著一個不落的“大學夢”,等待著一個讓自己重生的機會。終于,他們等到了,一道“恢復高考”的命令,猶如寒冬中的一束陽光,點燃了他們心中壓抑了許久的激情。
  胡文祥依然記得,30 年前的那一天,還在工廠做工的他被工友叫出去,說有人找他。胡文祥出去一看,自己的中學老師不遠千里,找到了他所在的工廠,直奔 他工作的車間,找到他并握著他的手,對他說:“胡文祥,你一定要參加這次考試!你一定能考上!”
  胡文祥似乎感覺生命中的春天再次來臨,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老師。于是,他把自己關在屋子里八天八夜,不間斷地進行復習。八天后,滿眼血絲的他走進了考場,參加了這場 改變他一生的考試。
  那一年,從十五六歲的孩子,到三十五六歲的中年人,所有人為了一個“大學夢”,坐在了同一場考試的考場上。而有幸走進安徽大學,開啟人生新的旅程的 學生只有1000 多人。
  “我們的命運伴隨著國家命運的轉折 而改變。”77 級中文系校友劉國林感慨道。因此,77 級、78 級學生尤其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學學習機會。
“重聚校園白發(fā)新,當年俱是妙齡人”
  也許是這個學習機會來得太不易,他們盡可能將全部的時間和精力奉獻給學習。“我們是老師們公認的刻苦學習的一代人。”同為77 級無線電專業(yè)的林蓉告訴記者。
  “刻苦學習”是每個77、78 級學生對 自己四年安大生活最深刻的印象。搶座位、搶時間,每天“教室、寢室、食堂”三點 一線式的生活是大學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們寢室每天分工,一半人去搶座位,一 半人去食堂打飯?!碧崞?0年前的學習經 歷,林蓉至今記憶猶新。
  沒有接觸過英語,從大學才開始學 ABC 的他們,連走路都不忘記背單詞,甚至還有人帶著孩子一起來上課。胡文祥 告訴記者,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每天背50個單詞”,4 年從未間斷過。在那個年代,走路、吃飯看書的學生不是怪人,不 看書的在大家眼中才是“另類”。
  強烈的求知欲讓他們把整個人都撲 在了書本里,但不要以為30 年前的他們 都是一些“書呆子”,和今天的80 后、90 后一樣,他們也活力無限,身上充滿了 “正能量”,也會在學習之余找點樂子,也 會有愛美的女生“趕點時髦”。林蓉就干過在拍畢業(yè)照時借來吹風機,給全班的 男生吹當時流行的發(fā)型。
  也許更準確地說,他們是最具激情的一代,這份激情不僅體現在書本學習上。 學校舉行歌唱比賽,全部學生都積極準 備;舉辦運動會,也是全系總動員。“我們 當時還把歌詞改了,一聽就讓人感覺很振 奮!”一名77 級中文系校友在聽到紀念大 會上合唱《二十年后再相會》時,激動地告訴記者。
“一直聚到只有兩個人的時候”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77、78 級學生在中國開啟改革開放的大幕之時,開啟了改變人生軌跡的 大幕。
  “我永遠不會忘記1977 年 12 月 10 日這一天, 我是在這一天走上了高考考場?!?7 級中文系校友 劉國林感慨萬千,“高考對于我們來說, 是一種失而復得的恩賜,我們對母校懷有深深的感恩之情,感恩母校培養(yǎng)我們, 我們才能夠在各行各業(yè)干出這么出色的 成績。”
  也因此,他們比任何時期的大學生 都更有使命感。他們感受了這個國家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帶給這個國家、帶給這 所曾經教育過他們的母校太多的感動。
  “學生們學習被‘文革’耽誤了,我們老師其實也被耽誤了。雖然恢復高考,但 學校的師資和硬件設備都無法及時跟 上,就像一位奶水不足的母親面對著嗷 嗷待哺的孩子一樣?!痹?7、78 級物理 系教師的徐輔新陷入了回憶中,“但是,學生們賣力學習的勁頭不僅促進自身進 步,也在推動著學校進步。我們老師和同 學們目標一致,相互理解,教學相長,我 們不僅成為了親密無間的朋友,還是改革開放中的戰(zhàn)友。”
  對于77、78 級校友來說,當年的老 師是自己一生的良師益友?,F任國際教 育學院副院長的楊曉黎是77 級中文系 校友,畢業(yè)30 年來,“每年帶一瓶好酒去 看看鸞老師”已是她多年來養(yǎng)成的一個習慣。鸞慶東老師是她的本科論文指導 老師,楊曉黎留校工作時,就在鸞老師的 教研室工作?!艾F在他80 多歲了,我每年 都會去看他?!睏顣岳枧c鸞老的這份師生情從未間斷。
  同窗情、師生情、母校情,這些情愫 像一條條紐帶,將他們緊緊系在一起,也 牽引著他們畢業(yè)30 年后,從天南海北趕 回母校重拾年輕時的點點回憶?!皶r代在變,人生在變,我們對母校的這份情 也在變,變得與日俱增,變成人生中最丟不下、忘不掉的一份情。”劉國林激動地說道,“我們每5 年聚一次,一直要聚到只有兩個人的時候!”
(徐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