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 第534期

留守學校,我們將收獲更多!


  大學生社會實踐看起來是利大于弊,而很多事實卻證明并非如此。從經(jīng)濟方面講,似乎可以減輕一點家庭負擔緩解經(jīng)濟壓力,但是比起得到的微薄的經(jīng)濟收入,我們付出的青春和時間不是更為寶貴?舉個例子來說,我們現(xiàn)在所能做得最多的莫過于促銷了。讓我們計算一下,促銷一天占用八個小時,加上往返時間大約要十個小時,促銷是一件耗費體力的事情,很少有人還有力量去看書去學習,這也就意味著周末的兩天時間都會消耗在促銷上。我們再計算一下這一天的工資:除國慶等特殊節(jié)日外日工資平均為40~50元。月工資三四百也許用來補充我們的生活費是一個不小的數(shù)目,但是我們每小時的工資確實非常微薄。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果我們把這些時間用在學習一些非本專業(yè)的技能上,這樣的投資是不是更有意義也會有更多的經(jīng)濟回報呢?僅僅是從經(jīng)濟利益角度講,大學生的實踐活動也是一筆賠本生意:我們放棄了長遠的投資而專注于現(xiàn)今的小利,我們不計無形的成本———時間,而只關(guān)注有形的收益,不知道這樣的商人怎能算明智!
  有人說社會實踐可以使我們得到鍛煉,其實并不盡然。我們現(xiàn)階段的專業(yè)知識尚不完善,所能接觸到的都是一些低端的工作和知識技能。當看到越來越多的空空蕩蕩的大學自習室,卻在那些酒店商場看到我們大學生端盤子站柜臺的身影的時候;當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課余時間打工掙錢,卻不愿意在實驗室默默無聞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只有那一紙文憑,卻沒有任何學術(shù)創(chuàng)新的時候,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我們要做的是怎樣的思考?難道我們要去慶幸,我們的大學生越來越有經(jīng)濟頭腦嗎?答案是否定的。從上文的分析,得知這種經(jīng)濟思維并不能換來實際的長久的經(jīng)濟收益!
  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適應(yīng)社會、積累社會經(jīng)驗方面,社會實踐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有一些彎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正如毒藥并不是一定要去嘗試才可以真正體會。我們完全可以多和自己的家長、身邊的學長老師以及閱歷豐富的長者進行交流,從他們的經(jīng)歷中提取經(jīng)驗,從他們的教導(dǎo)中吸引教訓,這樣不僅可以避免走很多彎路,同時又可以對自己的定位以及發(fā)展有更具體的指導(dǎo)作用,何必舍近取遠呢?
  另外,我們所說的社會實踐是一個很寬泛沒有針對性的實踐,對于未來的工作未必能有太大的幫助,否則大型公司不會有三個月的試用期,也不會在員工上崗之前有那些系統(tǒng)的員工培訓。具體地談到面試,一個公司的網(wǎng)絡(luò)工程師說:“我們面試,首先看的不是一個人參加過多少活動,在哪里打過工,這些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參考?!边@種說法當然有它絕對的、片面的一面,但是至少也可以在一個微小的層面說明些什么。“我們看重的是一個人的成績和總體素質(zhì)及能力,諸如工作是不是踏實,是不是可以委以重任等等。”也就是說,他們所需要的綜合素質(zhì),完全是我們可以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培養(yǎng)鍛煉的,踏實的學習態(tài)度反映到工作上就是不眼高手低而是務(wù)實。很多同學談到社會實踐時說這樣可以提高我們的動手能力,當然有他的道理。但是,相比在學校的實驗室培養(yǎng)動手能力,相比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上注重勤思考,哪一個更適合我們?我們身邊有很多可以動手去做的事情,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去做,這不是動手能力的問題,而是意識的問題。所以,解決大學生動手能力差的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回到校園,回到我們大學生自己,而不是走出校門去尋求所謂的社會實踐!
  牛津大學教育學家紐曼告訴我們:大學教育的目的是訓練良好的社會成員,是提升社會的格調(diào)。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學生端正對學習的態(tài)度,認清自己所肩負的重任,珍惜我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珍惜每分每秒,日思日睿,篤志篤行,必能如當年梁啟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中所言:“天戴其蒼,地履其黃??v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所以,同學們,學校才是真正可以提升能力的地方,留守學?!趯W習生活中尋求我們發(fā)展的天空,提升我們的能力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本報記者 頡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