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匯集
“茵”的本字是“因”,本義為席子。查其甲骨文,均象一人仰躺在席子上形(如下圖)。后來“因”字引申出新的動詞義(如依靠、沿襲等),不宜再與其名詞義同形,故在其上增加了一個草字頭,新造出一個“茵”字。為何采用草字頭?可能那時的席子多用草類植物編織而成。“茵”字還有一個異體字“鞇”,該字與“茵”的造字情況類似,古時候,除了草席,還有不少用動...
??人們常說“以小見大”,顧名思義,“小”指小題材,小材料,“大”指的是重大、深刻的主題?!耙孕∫姶蟆币彩且环N新聞寫作的表現(xiàn)形式,即對新聞角度的選擇,它對于提高新聞報道的質(zhì)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不少新聞作品都善于用此法。小中見大,見微知著...
近日我拜訪了京城一位資深報人。談及當下媒體上出現(xiàn)的用料不實、引文有誤等毛病時,他老人家說,原因很多,但主要是資料的掌握和使用問題。于是我們就媒體人的資料庫問題,進行了一番交談。一、小卡片,大用處。?說話間,老人家拉開抽屜拿出一摞業(yè)已發(fā)黃的卡片說...
?通訊員小張發(fā)來一篇他寫的通訊,內(nèi)容十分豐富,例子很多,故事也不錯,這篇文章“言之有物”是做到了,可見他在采訪中是下了功夫的,跑了不少路,結識了不少人,積累了不少材料,是很努力的。然而,通觀全篇,發(fā)現(xiàn)文章寫得比較雜,比較亂,沒有層次,只是材料的...
宋代詩人陸游給他兒子傳授寫詩的經(jīng)驗時寫道:“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句話是說,把詩寫好固然要學詩詞本身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詩外。那么,媒體人的“文外功夫”在哪里呢?人民日報社著名評論員、資深報人范榮康老師曾說,這文外功夫,舉其大者有3點,即激情、靈氣、求新。范老師舉例說,有個初到人民日報評論部工作的大學生,對新聞報道業(yè)務尚不是很熟...
一看標題,可能有人會問,一“字”標題?啥模樣?且慢,聽我慢慢道來——以一個“字”盡得風流的標題,不是說標題里只有一個字。而是說,在標題中突出了一個“字”,使標題有了亮色,贏得了風流。請看下面的實例——一、5個各具特色的實例???例1:“讓”出更...
融媒體時代,職業(yè)攝影記者的生存空間受到了極大擠壓,新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崛起,降低了普通人參與信息傳播的門檻,出現(xiàn)“人人都是記者”的公民傳播生態(tài)。這種新的傳播方式,給職業(yè)攝影記者帶來了巨大壓力,如何找準自己的目標和位置?筆者竊以為,職業(yè)攝影師應主攻攝影專題進行深度影像報道,才能“圖”現(xiàn)攝影記者的優(yōu)勢。下面,筆者以自己的兩個攝影專題為例。
從一定意義上講,公文質(zhì)量的高低反映了一個單位的工作質(zhì)量、水平和效率,代表了一個單位的形象。做好公文審核工作,必須立足實際、講究“章法”,認真總結規(guī)律,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持續(xù)提升公文質(zhì)量。?
?新聞采訪要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接地氣,有創(chuàng)意。記者的“身入”是第一步,這是外表的、形式上的做法;而“心入”才是關鍵的一步,這是內(nèi)在的、本質(zhì)上的進步。只有在“身入”的同時做到“心入”,才能有強烈的感受與創(chuàng)作欲望,才能寫出好新聞。運用之妙,存...
無論新聞寫作還是文學創(chuàng)作,少不了對現(xiàn)場氣氛的描寫。氣氛有緊張的氣氛、沉悶的氣氛、輕松的氣氛、莊嚴的氣氛、和諧的氣氛,等等。氣氛描寫是一項基本功,應當努力學習掌握。如何表現(xiàn)氣氛怎樣才能恰當而生動地把現(xiàn)場的氣氛寫出來呢?如果我們寫緊張的氣氛時,只會...
媒體人需要治學嗎?回答是肯定的。因為一切人都有個學習的任務,既然學習就有治學的問題。不過對于媒體人來說,樹立起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精神尤為緊迫。為什么呢?因為在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上出現(xiàn)的文史方面的差錯,有點太離譜了!一、引詩文暴露出治學不嚴?請看實例...
?《報刊點評》專欄(4)編者按今天刊出本網(wǎng)《報刊閱評》專欄(4),邀請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劉國昌老師對有關校報進行閱評。劉老師今天對“會議標題”問題進行點評?!皶h標題”問題由來已久,但一直未見大的改進。請大家看看這篇閱...
——《說說寫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三十二文章最忌平鋪直敘、味同嚼蠟。如何改變這一毛病呢?其中一個重要手法就是加點“味精”。新聞界前輩穆青老師曾說:“我們的新聞報道如果充滿了群眾生動活潑的語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樣,立即透出美味來?!蹦虑嗬蠋熯@里講...
隨著信息傳播越來越快,人們?yōu)g覽文字的速度也不斷提高,“一目十行”漸成常態(tài),一些差錯并不會被注意到。前幾年,有網(wǎng)友將“漢字的序順并不定一能影閱響讀”這段話發(fā)到網(wǎng)上,很多人都沒看出其中有什么不對。然而,對于審校人員來說,任何差錯都要消滅。工作中,審校人員不僅會遇到類似的語序問題,還常常體驗“第”和“笫”、“汩”和“汨”、“徳”和“德”等形...
“胳膊下的文件夾”、利用可視化思維進行在線調(diào)查、激將法、請外地同事代為提出采訪……面對棘手的調(diào)查,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們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他們最常用的突破技巧。?
做新聞如采礦,而如何在“天然貧瘠”的土地上勘探尋覓到礦源,并使其成為能夠被持續(xù)開采的“富礦”“金礦”?是身處“老少邊窮”地區(qū)的記者職業(yè)征程中的巨大考驗和挑戰(zhàn)。
在全國一些同行的QQ群、微信群中,經(jīng)常有人吐槽自己的書被檢查時,質(zhì)檢人員計錯過嚴甚至不靠譜,有人強烈抨擊“無良”的質(zhì)檢員,似乎真有一個與編輯對立的質(zhì)檢員群體存在,但事實是:
校對工作是保證文稿文字、版式無差錯的最后一道關口,對于確保文件質(zhì)量具有重要作用。結合校對中發(fā)現(xiàn)的差錯,對文稿中常見問題作簡要例析。?